《二十四画品·纵横第十》:“一笔耕”的沉潜与“一笔埽”的胆魄

九州综合app平台
你的位置:九州综合app平台 > 新闻动态 > 《二十四画品·纵横第十》:“一笔耕”的沉潜与“一笔埽”的胆魄
《二十四画品·纵横第十》:“一笔耕”的沉潜与“一笔埽”的胆魄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7:50    点击次数:181

图片

纵横

积法成弊,舍法大好,

匪夷所思,势不可了。

曰一笔耕,况一笔埽,

天地古今,出之怀抱。

游戏拾得,终不可保。

是自真宰,而敢草草。

这段文字讲的是绘画创作中法度与自由的关系,强调过度依赖成法会形成弊端,而适时舍弃法度反而能创造出更好的作品。纵横捭阖,乃大气魄。

子张问善人之道,子曰:“不践迹,亦不入于室。”子张问善人之道是什么。孔子说:“如果不踩着别人的脚印走,学问修养也很难达到高深的境界。”践古人之迹,效前言往行,以成其德。“入于室”,入圣人之门。

学画承接大传统,这是纵之道。在每个当下,直心观象,笔笔相生,参自然之造化,乃横之道。

“积法成弊,舍法大好”

积法之弊,传统中国画强调师古人与师造化,但过度拘泥技法(如程式化皴法、构图)易陷入陈腐。清代“四王”摹古派虽技法精湛,却因重复前人笔墨而失生机,被诟病为“纸绢堆砌”。

舍法之妙,真正的大师需“破法”而创新。如石涛主张“我自用我法”,其《搜尽奇峰打草稿》以狂放笔法打破常规,在无序中见秩序;黄宾虹晚年“黑密厚重”的积墨山水,突破传统水墨淡雅范式,以浑厚华滋开创新境。

“匪夷所思,势不可了”

指艺术创造力的不可预测性。徐渭泼墨大写意,任由水墨晕染,看似失控却成就《墨葡萄》的淋漓酣畅;傅抱石“抱石皴”以散锋乱笔表现山石肌理,看似粗率实则暗合自然律动。

“曰一笔耕,况一笔埽”

“耕”,如北宋范宽《溪山行旅图》以雨点皴反复叠加,层积深厚质感,体现“积墨法”的严谨。“埽”,南宋梁楷《泼墨仙人》大笔横扫,简率纵逸,以“破墨法”打破工细传统。二者看似对立,实则互补:李可染写生山水先严谨勾勒,再以泼墨渲染氛围,实现“千锤百炼与一挥而就的统一”。

“天地古今,出之怀抱”

画家胸襟涵养决定境界,郭熙《林泉高致》提出“身即山川而取景”,主张将自然内化为心象;倪瓒《容膝斋图》以疏淡笔墨构造空寂宇宙,简净中蕴含“天地古今”的时空意识。元代文人画更将诗书画印融合,使画面成为承载宇宙观的精神容器。

“游戏拾得,终不可保”

明代吴门画派部分作品追求笔墨趣味,陷入形式主义;清代扬州八怪虽个性张扬,但部分作品流于奇巧,缺乏深度。超越技巧,需回归本心。八大山人笔下怪诞鱼鸟,以极简造型传递亡国之痛,荒寒中见孤高;弘仁《黄山图册》以几何式山体构筑冷逸世界,展现遗民画家“敢草草”背后的精神坚守。

黄钺所言“是自真宰,而敢草草”,恰如黄宾虹所言:“国画精神,全关笔墨。舍笔墨无由参悟。”真正的纵横非技巧炫技,而是法度与自由、天地与自我、传统与创造的动态平衡。

画道之修养,当以“积法”为根基。初学之时,需沉心临摹、研习技法,于笔墨、构图、意境之中积累扎实功底,如同为大厦筑牢地基,此乃画道入门之始,亦是后续进阶的底气所在。此为纵向突破。

根基既稳,便要以“舍法”求突破。不困于既有技法的桎梏,敢于打破成规、挣脱束缚,在不断实践中舍弃僵化的套路,方能在创作中注入新意与个性,让笔墨跳出模仿的窠臼,迈向自主表达的新阶段。此为横向拓展。

而“游戏”之法,恰是连接积法与舍法的桥梁。以轻松随性的心态尝试多样风格、探索未知技法,不执着于成败,在自在挥洒中激发灵感,于试错中寻得突破的契机,让技法的积累在灵活实践中得以活化。此为纵横捭阖,随心自如。

最终,画道的至高修养归于“真宰”之心性。技法再精、突破再多,若离却内心的真诚与本真,便成无源之水。唯有坚守心性的纯粹,让笔墨承载真挚的情感与感悟,技法的积累与突破方能升华为有灵魂的艺术,成就画道的真谛。此为无纵无横,道法自然。

中国画的“纵横”精神,本质是在束缚中寻自由,终至于从心所欲不逾矩。从宋人丘壑、元人笔墨到当代中西探索,唯有将天地古今纳入怀抱,以“一笔耕”的沉潜与“一笔埽”的胆魄,方能抵达“匪夷所思”之境——这既是艺术的最高法则,亦是超越法则的生命真谛。

好,到这里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